栏目分类
你的位置:中资优配_实盘配资炒股网_配资实盘炒股开户 > 中资优配 >
■廉涛
今年6月29日晚,在古城西安,一位演奏家,一把大提琴,一种纯粹的声音,让观看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全集音乐会的观众久久不愿离去。演奏家已返场加演了6个曲目,但经久不息的掌声让他依然无法割舍观众,他只好再次返场,奏起了巴赫的《前奏曲》。
他就是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硕士博士生导师,央视『十大青年大提琴演奏家』,前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首席大提琴演奏家杨锰。
壹
杨锰1978年出生在西安一个艺术之家,父亲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贝斯手,母亲是原陕西省火线文工团秦腔演员。杨锰的父母把自己在事业上的遗憾寄希望于他身上。5岁时在父亲的指导下,他开始学琴。父母严令他每天必须拉够至少5个小时。那时候,小朋友有块电子表该多自豪啊,但杨锰当年最憎恨的就是电子表,因为父母当年给他买电子表是为了让他在外玩耍时看着时间,不能超过5分钟。玩过了头,没按时回家,跪搓板对杨锰来说是常事。父亲在家里准备了打节奏用的板子,杨锰练习时没拉好,屁股上便会挨板子。一次,杨锰拉琴不合拍子,父亲一气之下一巴掌打在了杨锰脸上。母亲为此和父亲大吵了一架。西安的夏天像蒸笼一样,家里没有风扇和空调,为了让杨锰练好琴,母亲在前面放两盆凉水,让他的两只脚放在盆子里,背后再放一桶水,母亲拿一把大蒲扇子在后面扇着,一扇就是好几个小时。提起杨锰童年练琴的情景,母亲不由自主地抹着眼泪说:“这孩子小时候太苦了。”
杨锰终于盼到了上学。“起码上学时我可以不练琴。但早晨起来上学前还得练,下学后写完作业晚上还得练,一天下来也要练三四个钟头。”他说。
在苦学6年后,杨锰引起了一位人物的关注。一天,著名音乐家赵季平(住在杨锰家楼下)的哥哥赵振宵来探亲,听到琴声便上楼敲开了杨锰家的门,看了他拉琴后对他父母说:“让孩子去参加全国大赛吧。”杨锰父母不由得心里一紧,迟疑了半天,赵振宵看出了杨锰父母的心思,用坚定的语气说:“没问题!”赵振宵时任新加坡国家交响乐团大提琴首席,是著名的大提琴演奏家。他坚定的话语如一阵春雷让杨锰父母惊醒,不再犹豫。1988年,杨锰上小学四年级时,参加在济南举行的全国大提琴比赛,一举获得儿童乙组第一名,受到了当时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专家的一致首肯。
父母最终决定让杨锰去报考上海音乐学院附小。到达上海的当天,由于人生地不熟,到考场时离考试剩下不到5分钟的时间,杨锰急匆匆地进了考场,不到十分钟就出来了。这让在外面焦急等待的母亲心里一下子冰凉冰凉的,以为他没拉好被提前淘汰了。正在母亲难受之时,一位老师从考场走了出来,对母亲说:“你是孩子的家长吧,这孩子录取了。”母亲抱着他顿时乐极而泣。
初到上海的杨锰和母亲租住在学校附近一处不到5.8平方米的储藏室。由于屋内空间实在狭窄,房东便帮着在屋里架了一块木板(相当于搭了一个2层),供杨锰睡觉。可他体型大直不起身,每次睡觉前从外面搬一个木梯进来才能爬上去,母亲再把梯子搬出去。其实学校有宿舍,而且条件不错,但母亲怕儿子在优越的环境中学坏,买了一辆二手熊猫牌自行车,天天接送他,午饭和晚饭也顿顿送到学校。
从上海音乐学院附小到附中,杨锰的成绩一直在年级名列前茅。1996年他受文化部委派到莫斯科参加第一届普罗科夫耶夫国际大提琴比赛,过关斩将获得第二名(第一名空缺)和“最有前途新人奖”。当许多摄像机、照相机对准杨锰,当鲜花簇拥着的那一刻,他说:“我真正体会到了为国争光的滋味,也想到了远方的亲人。”
并非每次参加比赛成绩都如意。1994年至1996年间,杨锰参加了一些国际乐队,还参加过一些国际比赛,成绩有的也不尽人意。父母过高的期望、在专业领域资源的短缺、专业竞争的残酷、家里经济的压力、青春期的叛逆等诸多因素,使杨锰曾一度气馁、沮丧、茫然,找不到方向,心灰意冷,甚至一度返回家中。父母看到这番情景,担心生出意外,便到学校要求退学。校方说可以退,但要交5000元的退学费。这对于当时一个普通家庭来说,可谓是不小的数字。父母拿不出来,杨锰只好继续学业,他说:“我只有横下一条心往前走,把琴拉好。”
杨锰在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学习时,美国密苏里大学大提琴教授卡特·恩雅特看他演奏后,认为潜力巨大,要他去美国读书,拿全额奖学金,为此,还专程到西安与杨锰父母商量。父母考虑到他当时年龄太小等因素,放弃了这次难得的机会。提起这件事,杨锰感慨地说:“搞音乐这一行和搞体育是一样的,过了那个年龄段,有些事情再去做是很难的。”
贰
1999年,杨锰以优异成绩考入美国哥伦布大学,开始本科的学习。两年后,他转入密苏里大学继续学习。在那里,他见到了6年前曾要他来美国读书的卡特·恩雅特教授。这位教授非常欣赏杨锰的音乐才能,破格让他参加研究生四重奏学习,跟着研究生一起拉琴,还给生活费,提供了一套一室一厅的房子,他课外也获得到学校周边职业乐团拉琴的更多机会。
杨锰的幸运不止于此。一次,享誉世界乐坛的大提琴世界传奇巨擘林恩·哈勒尔来密苏里大学上专家课,听了杨锰的演奏后说:“你是个非常有才能的学生,到莱斯大学来吧,跟我学习,给你全额奖学金。”
2003年,杨锰来到莱斯大学跟随哈勒尔教授攻读硕士研究生。他的音乐才华和综合素质很快得到了哈勒尔教授的赏识。2004年,杨锰就开始为大师做助教,成为莱斯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助教。哈勒尔教授正处于事业的巅峰,十分忙碌,就把家里大门的钥匙交给了杨锰,让他在家里练琴。这一年圣诞节,哈勒尔教授带杨锰来到家中的一个房间,指着一整墙的唱片说:“你随便拷贝,都是我的录音。”唱片从独奏到协奏曲再到室内乐,足足有上千张。杨锰简直不敢相信这么多的录制品竟然全是大师的演奏,他如获至宝,整个一个圣诞节都闷在家里拷贝音乐。
有一年暑假,杨锰问哈勒尔教授:“利用假期可以学些什么?”哈勒尔教授说:“你在技巧方面已经不需要什么了。”他给杨锰布置了五部歌剧,说开学时会从五部歌剧的CD中随便挑一张从中间播出,要求杨锰告诉他这是哪部歌剧,剧情是什么,正在发生什么。哈勒尔希望杨锰深刻理解“每一件乐器都是从乐队中发展出来的,而乐队又是从歌剧中发展出来的,他们本来都不是独奏乐器,而是用来为人声伴奏的”。
老师针对亚洲学生技术强、未抓到音乐本身的短板进行教学的这种敏锐的洞察力和远见,让杨锰钦佩不已,他感慨万千:“大师就是大师,他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确实高于常人。”
每到夏季美国有很多世界著名的音乐节,哈勒尔教授就直接推荐杨锰参加演出。有了这些锻炼,杨锰研究生还没毕业就考上了孟菲斯交响乐团的首席大提琴。那一年,杨锰不到30岁。
在美国,杨锰读了三所大学,跟了三位老师,老师的层次越来越高,杨锰的专业能力得到快速提升,也越来越成熟。他担任过休斯顿室内乐团、迈阿密新世界交响乐团及孟菲斯交响乐团首席大提琴,被授予以孟菲斯交响乐团创始人文森特·弗兰克命名的“首席大提琴家”荣誉,成为该团历史上获得此项殊荣最年轻的演奏家。
叁
就在杨锰在美国的事业一帆风顺之际,2008年母亲突然身体抱恙。大洋彼岸的杨锰焦虑万分,决定回国看望母亲,这是他出国10年后第一次回国。在北京陪伴母亲的日子里,杨锰从老师那里得知中国爱乐乐团招聘的消息。他心想,母亲治病需要一段时间,不妨在北京先找份工作。杨锰所有的行李包括琴还在美国,他便借了一把琴去应聘。他演奏完曲目,顺利通过,留在了北京,在中国爱乐乐团一口气拉了两个乐季。最让杨锰快慰的是,在这里,他收获了爱情。
2010年,国家大剧院管弦乐队成立,杨锰被这个平均年龄只有27岁的乐团所吸引,他考进了国家大剧院管弦乐队,他在首席的位置上一干就是7年。他敏锐地观察到国内演出市场对室内乐的需求,便和钢琴家陈萨、小提琴家宁峰创建了国内第一个明星室内乐组合,利用在大剧院演出间隙,三人赶往全国各地巡演。他们的演出享誉中外,填补了中国室内乐这一领域的空白。
2013年底,杨锰的女儿降生,他在享受着幸福的同时,工作节奏也彻底被打乱。爱女心切的杨锰2016年选择离开了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回家当了两年“奶爸”。说到对孩子的教育,杨锰说:“我不会强迫女儿去做什么,只要她健康、乐观,她自己爱好什么我会全力支持。
2018年,杨锰成为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他承担了从附小、附中、本科、到硕士、博士生一条龙教学。让他尤其欣慰的是,学院领导支持他开设一门课程——“乐队片段课”,主要讲如何把握各个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风格乐队作品的基础和风格。杨锰说:“基于我在国外国内的音乐实践,绝大部分学生离开学校后的就业岗位是要去乐队的,开这门课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提前适应将来的岗位,实现教学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把二者打通,在二者之间架起一个桥梁,使学生走向社会有用武之地,成为有用之人。”
谈起国内当下的音乐氛围,杨锰不无忧虑地说:“资源分配不均衡,音乐厅、剧院硬件建了不少,也都挺好。但学校如何培养出市场需要的人才,如何把人才留在国内,是大问题。”
杨锰认为:“未来二三十年西方古典音乐的中心在中国。全世界的著名乐团,只要有机会就都会来中国。这是中国经济上行,对文化艺术产业影响的必然结果。”
也就是说此次增加了18万军事人员,前两次则分别增加了13.7万人和17万人。
当问及对秦腔这些年在配器中引进了一些西洋乐器和元素的看法时,杨锰说:“尝试永远都是好的,但千万别把正宗的东西弄丢了。我们国家的音乐承载体有很多,其中主要是地方戏曲,所以地方戏曲对我们的文化传承非常重要。”
他奉劝学生在学琴的时候,“一定要先好好学习我们国家的民族音乐,这对以后的音乐学习尤为重要。一开始一定要规规矩矩、老老实实学,不要节外生枝,试图用过多的夸张的表现去吸引观众,先把自己这个树干长好。”“要想抓住观众的心,拉琴时必须有一颗清澈的心,不能有任何干扰和杂念,否则是做不好的。”
杨锰在西安举办音乐会的第三天,他在西安接受了笔者的专访。杨锰说:“我是用琴来和观众沟通的,观众有共鸣就达到了拉琴的目的。在每场演奏的过程中,我都会不由自主地将目光投向观众席我目之能及的观众,观察观众的表情。观众的共情,是我自信和力量的源泉,也是音乐的意义所在。”
言语中,尽显杨锰对观众的深深感恩之情。
杨锰10岁从西安到上海,20岁从上海到美国,30岁从美国回国,定居北京10年有余。他饱含深情地说:“无论在哪儿,自己始终牢记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丢,这是我做人的根,一直支撑着自己。尤其是一回到西安牛股配资,一回到文艺路,儿时的点点滴滴便会涌上心头,谁教我吹过口哨,谁给我喝了第一杯酸梅汤,哪一家的羊肉泡馍最好,城墙根底下哪一块蛐蛐最多……我都能想起来,这就是家乡,这就是根……”
大提琴哈勒尔赵振宵杨锰西安发布于:陕西省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